通达南北 铸就湾区之光——写在深圳地铁7号线二期、12号线二期“双线”开通之际

发布日期:2024-12-30 信息来源:南方公司 作者:吴劲伟 字号:[ ]

鹏城大地上,联通南北的深圳西部黄金发展轴再次向前延伸,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犹如地下巨龙,承载着沿线人民的期盼,奔赴光明。一路往南,另一条“星路”在南山闪烁,寓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深圳地铁7号线二期正在加速向前。

两个项目均为公司承建整线地铁线路的延长线,一个个“相似”及“同步”,诉说着“双线”难分难舍的情谊。四年间,公司以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一次成优”为决心,带领全体建设者破解一道道没有过往经验可借鉴的难题,在加速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的新进程中,刻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创新攀高峰 智慧赋能新发展

在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工程建设中,世界最大断面矩形顶管机“大禹掘进号”的成功运用,无疑是不得不说的亮点。它以独特的优势彻底颠覆了传统地铁车站施工方式,既实现了不断路、不扰民、少围挡的绿色施工目标,又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在保护城市环境、减少社会影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沙井古墟站是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项目。该车站位于帝堂路与沙井路交叉路口,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该站周边建筑物多,地下水充沛,地质条件复杂,交通疏解难度大、管线迁改复杂、协调周期长,采用传统的明挖法施工,不仅会极大地提高施工成本,也无法满足工期要求。为破解难题,公司项目创造性地采用上下组合式矩形顶管机顶推施作车站主体结构,引领城市轨道交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承担该车站施工任务的“大禹掘进号”自身重量达到1000多吨,同时始发井深度超过20米,特别是用于连接前盾和尾盾的铰接销重达100多斤,铰接销的安装工作需要重复45次,包括组合刀盘的安装、供电、供水、驱动及其配套系统的安装过程也十分复杂。

为攻克施工难题,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详细工程计划,创造性地采用上下组合式矩形顶管机顶推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在实施过程中,科研团队对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技术、施工规范以及标准体系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指导现场施工攻克了超大断面管节拼装困难等关键技术难点,“大禹掘进号”实现了浅覆土、大断面、零间隙开挖功能。由中国电建自主研发制造了超大断面管节拼装工装、改造125吨+125吨门式起重机等设备,实现了“顶进一节、出土一节、拼装一节”紧密贴合的装配式施工。

2023年4月18日左线始发,2024年1月19日“大禹掘进号”从接收井顺利出洞并拆解吊出,这一广东省重点专项“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以斩获10多项专利和2项新工法圆满收官。

绿色低碳塑品牌 装配建造树标杆

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朗下站是全国首个采用“内支撑+大分块+全装配式”施工方式的地铁车站,车站的梁、板、柱、隔墙等结构都在工厂预制,现场采用“搭积木”的形式进行拼装。这种施工方式不仅能节省能源、减少施工污染,还能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公司高度重视,依托中国电建雄厚的技术力量,抽调涵盖机械、吊装、预制等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组成科技攻关组,联合国内科研院校对关键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推动装配式车站的建设。

“装配式车站的施工最关键是如何实现大型预制构件的精准吊装,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组件精准的摆放才能实现整体的拼装成型,差一丝一毫都无法实现拼装完成”。经过一次又一次模拟演练,最终确定了“智能龙门吊+多功能辅助台车”辅助工装,研究出了属于深圳特色装配式车站所独有的拆换撑成环拼装施工工艺,初步制定了深圳地铁装配式车站预制、拼装各阶段的质量标准。“从进场到完成装配式施工,电建人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电建速度”,朗下站装配式施工负责人说道,整个装配段施工仅用时180天,高峰施工强度达到了傲人的7天6环。其中,应用于朗下站的装配式构件也是“电建制造”。深圳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基地于2019年由电建铁路公司与水电七局共同发起成立,是轨道交通领域联合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建筑工人转型,培养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举措。

精心组织强基础 拾阶而上展风采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公司积极组织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召开专题评审会对方案进行反复评审完善,同步利用BIM技术模拟指导施工,最终通过地表处理等措施解决软弱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超深、大直径钻孔桩施工难度大的问题,还通过结合首层承台形成吊装通道等措施,解决了软弱地基上型钢柱吊装的安全问题。

基础问题已然解决,拾阶而上展风采成为项目的有一项使命。“速度终有上线,质量永无止境”,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从开工之初,项目上下就树立了要打造“镜面”混凝土的决心,“从施工组织,工法工艺,再到物资设备、安全保障,每一环节都要严密把控,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每一道工序都是匠心的呈现,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2022年5月5日,东宝河停车场首根立柱顺利浇筑完成;2023年4月7日,在经过311天的奋斗后,项目完成最后一根立柱浇筑。期间,项目动态调整工序控制要点,不断细化分工职责,实现了清单化、数据化管理,为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镜面混凝土”施工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守一线守平安 知重负重破难题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公司在深圳地铁7号线二期的建设管理中,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以“一格四员”运作模式搭建安全生产基层管理网格,秉持“三定”(定格、定人、定责)原则开展全天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施工现场作业面,形成“安全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局面。

安全积分及“平安之星”评选活动,让安全观念深入人心。项目创新设立“安全奖励超市”,以班组为考核单元,取代“个体积分”,进一步激发了班组及班组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制止的良好风尚。同时,项目坚持以教育引导与正面激励并重,带动作业人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自治”华丽转变。

“深大丽湖站的曲线站台设计,在地铁建设领域里相当罕见。右线半径为1500米曲线,而左线则保持直线。这样的设计,对车站的限界标准提出了比常规车站更为严苛的要求。我们采取了专项测量方案,通过精细化的编程技术、外放控制措施以及钢模台车的使用,确保了侧墙、站台板及轨顶风道的线型一致与安全运行。”深圳地铁7号线二期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文明施工是深圳地铁7号线二期聚力打造的一项亮点。”在北大站沿丽水路的两侧施工区域,项目采用生态绿植围挡,选用鹅掌藤、五彩千年木等植物,辅以自动化浇灌养护设施,实现了绿色、降噪、吸尘的效果。面对北大站基坑孤石占土石方比例较高等特殊地质条件,积极采用“预劈裂+静态破碎技术”处理基坑孤石,与传统爆破相比,这项技术不仅低噪音、无粉尘,还免受炸药和工作时间限制,有效降低了爆破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获得了各方赞誉。

坐在飞驰的地铁列车上,隧道内的光影构成传动的纽带,传递着电建人立足深圳、扎根深圳、服务深圳的决心与当好“双区建设”先锋队、主力军的信心。在这片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奋斗者创新创造、逐梦前行的热土上,电建人必将融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一路向前!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