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者按】时代召唤巾帼,奋斗成就梦想。公司女职工们在各自岗位上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实干,在新征程上建功立业、续写荣光,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今天报道的是《柔肩亦担重任》。
她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柔和而不失力量,她的言语细腻,如同细雨滋润心田,每一个微笑都透露出无尽的关怀与理解。然而,在这份温柔之下,隐藏着如同山岳般坚定不移的决心。面对挑战与困难,她从不退缩,以她那柔韧的意志和坚强的内心,如同砥柱中流,稳如磐石。她的温柔不是软弱,而是力量的另一种形式,她的坚定不是固执,而是对信念的忠诚。在她的世界里,温柔与坚定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展现了女性独有的魅力与力量。
若你问她扎根建设一线十五载,秘诀是什么。她只是淡然一笑,“有信念、敢作为”。她就是成都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王睿,一位坚定且充满力量的女性,一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创新先锋。
坚持源于责任
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是中国电建与成都市政府第一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地铁线,政府及社会关注度极高。
王睿作为部门负责人之一,她深知,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保障18号线实现安全运营,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各个站点,勘探现场,梳理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问题,积极与成都轨道运营公司紧密联系相互学习结对子,与一线职工共同商讨方案对策。在她和团队的护航下,截至目前,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实现安全生产1552天;实现运行图兑现率100%、准点率100%、列车服务可靠度100%;运营关键设备均满足特许经营合同及政府绩效考核要求,高质量完成特许经营合同及政府绩效考核各项指标要求。
坚持源于热爱
在科技研发的赛场上,她披荆斩棘,满载对科技研发的澎湃动力,一心只为驱动企业加速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她的“加速度”。
2019年,王睿正式投身成都地铁18号线的运营管理工作,面对时速140公里地铁车辆无大架修修程标准可循的现状,在不断探索数字化技术与运营管理工作融合协同、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源治理、隧道瓦斯监控系统优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轨道客运服务应用探索的“较量中”,王睿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带领团队逐步构建起一套以新技术为核心的项目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致力于将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施工技术,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经历无数次沟通讨论,无数次的一线调研,最终终于成功构建起国内首个轨道交通PPP项目委托运营管理系统,提出了适用于时速140公里地铁车辆的“C-D-C-E”大架修新模式,形成了时速140公里地铁车辆大架修修程修制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公司节约运营维护成本共计22亿元,为18号线高质量运营增添了强劲的创新动力。
在此过程中,王睿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集团级科技进步奖1项,同时取得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了企业标准3本、论文7篇、著作2本。以创新突破不断为公司运营管理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注入了蓬勃的发展活力。
坚持源于信念
“学深一点,悟透一点,学出想法,落到实处”,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目前,成都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部门负责人之一,她重视成本控制,牵头推动合江车辆段大架修库建设,成功实现车辆本地化大架修,预计节约6400万元车辆转运费用,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她重视科技研发,带领团队率先推出首个车站智能服务机器人“小电”,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她重视团队建设,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通过深入开展“师带徒”,为青年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她重视工会工作,作为女工委一员,她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技能竞赛,通过工会渠道倾听职工心声,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庄子有云:“道行之而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睿深知前路道阻且长,行之不易。沉心静气,一步一个脚印,她前进的步伐沉稳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