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初心 以品质筑精品
——成都公司以系统化举措推动成眉线质量管理全面提升
来源:成都公司 作者:李慧 摄影:王富隆 时间:2025-09-25 字体:[ ]

金秋时节,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建设现场热潮涌动。从高架桥梁到地下隧道,从预制梁场到轨道道床,从地上结构到地下空间,从主体工程到细部节点,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一个个工点精益求精,处处彰显着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

2025年是成眉线全面进入土建、机电、轨道等多专业交叉施工的关键之年。面对工程体量大、技术难度高、风险点源多的复杂局面,成都公司锚定“打造品质标杆、筑牢安全底线”目标,围绕“强监管、控风险、树标杆”三大主线,系统构建起一套覆盖全链条、贯通多维度的质量管理体系。

体系护航 分级管控织密质量“防护网”

质量提升,制度先行。面对成眉线涵盖桥梁、隧道、轨道、机电等多个专业交叉作业,以及十余个工区同步推进的复杂局面,成都公司从管理体系入手,构建起分级分类、精准施策的监管机制。

为推动管理要求有效落地,成都公司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办公室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并在各工区指定固定联络人,形成从部署、推进到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流程。在责任划分上,明确工区项目经理为质量第一责任人,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实施,生产副经理主抓现场执行,并通过制定履职清单、纳入考核体系等方式,确保责任层层压实、任务逐级落实。

目前,成眉线已全面进入土建结构、机电安装与轨道铺设多专业协同施工的关键阶段。这一结构清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为项目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应对多专业、大体量、高难度的轨道交通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专班驻场 靶向攻坚守牢风险“关键点”

质量之要,首在安全。面对成眉线涉及数百项高风险工程的复杂局面,成都公司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探索建立“专班驻场、包保到人”的现场管控机制,推动管理力量向施工一线延伸。

设立5个包保组,常态化覆盖各主要工区,并抽调16名在桥梁、盾构、暗挖等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建三个专项管控专班,实行与一线作业同步作息、同步巡查、同步处置的工作模式。专班人员全程参与挂篮行走、盾构下穿、大型吊装等高风险作业的旁站监督,重点把控结构稳定性、沉降控制、吊装路径等关键要素,确保高风险工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为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精准度,成都公司组织对全线433项风险点源进行动态跟踪,覆盖设备、防汛、临时便道、消防等多个维度。针对挂篮施工、满堂支架搭设、预应力张拉等7类高频高风险工序,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操作指引,明确关键控制点、工艺参数及应急响应要求,推动风险防控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控”转变,为工程安全与质量提供双重保障。

智能驱动 科技赋能打造品质“新标杆”

质量提升,科技赋能。在成眉线建设过程中,成都公司坚持“样板引路、标准先行”与“科技支撑、智能增效”并重,推动质量管控由经验判断向数据支撑转变,由局部示范向全线协同提升。

标准化建设方面,各工区结合专业特点推进精细化施工。成都土建2工区在墩柱与挂篮施工中,通过优化模板拼装工艺、细化混凝土振捣控制标准,有效提升结构外观与实体质量;煎茶车辆段以综合楼为试点,从砌筑、管线预埋到装饰装修,全过程落实尺寸与工艺控制要求,形成可复制的房建施工样板;机电及轨道工区在官塘站、眉山东站等关键部位严格执行“首件验收、样板先行”制度,仅轨枕铺设一项,就通过首件施工优化调整3项技术参数,为后续批量作业提供统一标准。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更让质量管控“如虎添翼”。成眉线两座制梁场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环节的数据实时采集与过程监控,预制构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9.8%;轨行区数智管理系统对轨道铺设精度进行动态监测,平面与高程偏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岷江特大桥桥梁施工中创新应用数字混凝土系统、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和智能压浆设备,让大桥混凝土外观质量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5%,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以最佳状态投入使用。

围绕四川省“共建轨道都市圈 争当建设急先锋”劳动竞赛总要求和公司2025年“质量月”活动部署,成眉线围绕工程质量提升为主题,已同步开展成品质量评比、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实操演练与经验交流,促进一线人员质量意识和操作水平双提升。

从标准制定到技术落地,从过程控制到成果检验,成眉线正依托系统化管理与科技创新,逐步构建起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全周期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务实举措推动工程品质稳步提升。在不久的将来,当列车飞驰在这条不断延伸的轨道上,不仅铺就了成都与眉山双城联通的便捷之路,更镌刻着电建人对精品工程的不懈追求与匠心坚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