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虹跃岷江
——市域(郊)铁路成眉线岷江特大桥建设纪实
来源:成都公司 作者:李慧 摄影:王富隆 时间:2025-08-29 字体:[ ]

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横跨岷江的飞虹终于实现完美合龙。这座全长768米的市域(郊)铁路成眉线岷江特大桥,从江底桩基到桥面合龙,建设者们用32个月的坚守与创新,以198米的主跨跨度刷新市域铁路无砟轨道铁路连续刚构桥纪录。

破局 在洪涛之上立根基

岷江特大桥的建设,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先天不足”的困境。桥址位于汤坝航电枢纽常年回水区,上游7.3公里是在建的尖子山航电枢纽,下游11公里为汤坝航电枢纽,特殊的水文环境使得这里常年水位高出承台10米,汛期最大流速达3米/秒,最大水深约14米。“就像在装满水的玻璃缸里盖房子,既要保证不漏水,还要承受水流的持续冲击。”公司驻地工程师是这样形容施工初期的挑战。

2023年3月,施工队伍进场时正值春汛,岷江水位持续上涨。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设5座水中墩,传统施工方法根本行不通。项目团队与下游航电枢纽反复磋商,创新性地提出“提闸放水+土石围堰”的组合方案,通过协调枢纽提闸泄洪降低施工区域水位,同步采用土石围堰形成封闭作业区。为保护长江重要支流的水环境,现场专门引进泥浆固化处理设备,将施工产生的泥浆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固态渣土,实现了“零污染排放”。

2023年6月底,当最后一车土石完成填筑,5座水中墩的围堰体系终于在汛期来临前形成闭环,钢栈桥也同步出水面。这个方案不仅规避了汛期施工风险,更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基础施工,为后续工程赢得了宝贵时间。

攻坚 毫米级精度的空中舞蹈

2024年初,岷江特大桥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全桥跨度最大的一段长达198米,两侧各有106米的对称跨段,整个主桥共分为28个节段依次完成,其中标准节段26个,最重的5号节段达280吨,相当于140辆小汽车的重量。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在空中精准对接,成为对建设者技术实力的终极考验。

鉴于施工位置、重量及精度要求等多方因素,桥梁施工需采用挂篮法,而挂篮施工堪称为“空中绣花”。26个标准节段需要通过挂篮悬臂对称浇筑,每个节段的误差必须控制在5毫米内,否则会导致合龙困难。项目团队发明“三脚架及千斤顶施加等效荷载法”,通过液压系统精准模拟施工荷载,既安全又高效,最终首个标准节段浇筑完成,测量数据显示其轴线偏差仅2毫米,为后续施工奠定了精度基础。

挂篮施工的精准控制不止体现在挂篮的安装、行走,更重要的悬臂浇筑的重量控制。通过建立在挂篮上安装16个应力传感器和8个位移监测点,实时传输数据到监控平台,确保动态平衡控制。这套系统如同给桥梁装上了“神经中枢”,让每一个施工动作都有数据支撑,为198米主跨的精准合龙筑牢了安全防线。

创新 产学研融合破解技术密码

岷江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也是一条技术创新的突破之路。面对198米主跨这个国内市域无砟轨道铁路连续刚构桥的“空白地带”,成都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组建产学研创新团队,将12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实践,赋能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针对岷江流域复杂的地址和严苛的环保要求,项目创新研发的“桩基旋挖二次扩孔成型工艺”,成孔效率提升40%,桩基垂直度误差控制在3‰以内,确保5座水中墩稳固扎根江底;研发的“一体化泥浆固化处理系统”,通过化学调质、机械脱水等工艺,将泥浆转化固态土,可直接用于路基填筑,累计减少弃土1.2万立方米,成功做到降本增效;开发的“数字混凝土系统”可实时监测坍落度、入模温度等指标,使混凝土外观质量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5%。

此外,成眉线建设将智慧建造的创新应用也实现了高效安全施工。在钢栈桥上,智能监控设备实时对人员与机械进行定位管理,为现场安全筑牢防线;无人机每周开展三维扫描,精准生成桥梁施工进度模型,助力工程进度高效管控;借助BIM技术模拟预应力张拉过程,不断优化钢绞线布置方案,保障施工质量,更实现了安全事故零发生的目标。2024年11月,在全国智慧建造现场会上,成眉线岷江特大桥的数字化管理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被推广,为行业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围堰施工时的洪涛拍岸,到挂篮悬浇时的云端作业;从技术攻关时的彻夜不眠,到合龙瞬间的热泪盈眶,建设者们以毫米级的精度把控施工质量,用创新突破一个个技术壁垒,用智慧和实力诠释了电建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站在桥上远眺,岷江如练,两岸青山如画,这座“钢铁巨龙”不仅承载着通行的功能,更见证着成眉同城化的前进历程……


【打印】 【关闭】